您的位置: 北京音乐厅 > 行业新闻 > |
|
|
吕其明创作扎根人民的“路线图”,“把心交给祖国”专场音乐会明天献演国家大剧院 |
|
|
时间:2016.03.08 作者:北京音乐厅网站管理员 点击:2365次 |
|
|
今晨,86岁的作曲家吕其明,随着上海爱乐乐团100多位演职员一同坐上了开往北京春天的列车,将于明天在国家大剧院上演“把心交给祖国”专场音乐会。音乐会将以其代表作管弦乐序曲《红旗颂》开场,交响组曲《使命》收尾,其中包含了他60年创作代表曲目,能勾勒出吕老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的“路线图”。他认为,“我们的音乐一定要来自民间,我们的创作一定要来自人民。”他的作品,就是对这句话的实践。 音乐会串起60年创作 吕其明的从业经历超过了60年,但之所以选择60年,是因为这台音乐会也是为了纪念他曾经担任过团长的上影乐团成立60周年。爱乐乐团的前身就是上影乐团。当新上任的陆蕾团长发现,“爱乐乐团竟然连团史陈列室都没有”,就在“寻根”过程中发现自身与历史悠久但已经不存的上影乐团之间的关系。于是,就策划了更加贴近民众、能瞬间点燃集体回忆的“把心交给祖国”——除了吕老近作《使命》之外,基本上都是曾经风靡全国的电影金曲。这些电影金曲都能激发大家的爱国心与青春情,勾画出吕老的创作“深扎”路线。每一次创作,他几乎都要实地采风。选择曲目时,吕老也很精心:“从1956年创作的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》,到2015年《使命》定稿,也正好是60年。” 音乐会串起 “扎根”生活 总是能让人听出眼泪的《红旗颂》之后,上半场第二支曲目是男声四重唱电影《铁道游击队》主题歌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》。这首歌词非常有画面感:“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,微山湖上静悄悄……”当时26岁的吕其明也真的去了微山湖,如今位于山东省微山县。这首曲目拥有山东民歌典型意义的音调,地方色彩很浓,展现出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,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人。 随之上演的是管弦乐序曲《城南旧事》。吕其明表示,这样的顺序安排是有意的:“因为先前的曲目都代表了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,更多的是宏大叙事、英雄史诗,而《城南旧事》的风格有巨大反差,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之后,我的创作曲目的扩展。它更加柔和、细腻,触动心底柔软处。”因为是“城南”,所以这一次吕其明就在大城市上海的胡同里转啊转…… 接着,女生独唱《谁不说俺家乡好》和《啊,故乡》上演,前者出自电影《红日》,后者出自电影《庐山恋》。吕其明又去了“山东的胶东一带”,体会“家乡好”。他对山东很有感情。1945年至1949年期间,作为文艺兵的他与部队长期驻扎在此,搜集当地民歌,研究民间音乐。“我当时经常住在老乡家里,和他们一起劳作,很熟悉农民生活……我也是农民。”为《庐山恋》写歌时,他50岁,也真的去了庐山。 上半场最后一支曲目,是管弦乐序曲《焦裕禄》。写这一作品时,吕其明已经60岁了,但是依然深入兰考2个多月,选取了很多河南民间音乐素材。读穆青等著的《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》时,他总是热泪盈眶。 除了开场序曲《红旗颂》和整个下半场《使命》,可以说是吕其明多年个人生活积淀的提炼之外,他的早期作品,为纪录片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》创作音乐的使命,也让他在淮河工地上“深扎”了很长一段日子,“那时候我就成了工人。”他的“工人生涯”,在1953年的另一部纪录片《鞍钢在建设中》得到延续。当时,我国攻克了建造“无缝钢管”的难关,这才得以自己制造炮筒。对这一重大军事科技突破的庆祝,“让我看到了梅兰芳的表演”,吕其明也不忘艺术滋养。 音乐会串起炽热的心 作为烈士的儿子,很早就入伍当兵,当兵时与农民同吃同住;转业后因为作曲采风而深入工厂、田野、山村;在上影乐团工作时生活在上海……15岁就成为党员的吕其明,既是战士,也是农民、还是工人,也理解城市生活。他丰富的阅历、熟悉社会各个层面的体会,最终融入了一部部作品,幻化为一段段旋律,成为陪伴新中国人民成长的“主旋律”之一。 虽然听到这些动人且熟悉的旋律时,眼前会浮现一帧帧电影画面,但是音乐会并不会呈现电影画面,而是一台纯粹的音乐会。为了音乐会的纯粹,吕老早就把这些电影音乐重新写成符合音乐会演奏的形式。“电影音乐,其实是根据电影画面的时长需要,而写就的一段段旋律,是完整作品的碎片”,吕老因而根据其风格样式的不同,重新写了“交响乐序曲”、“管弦乐序曲”等——只有音乐会现场才能听到。他始终认为:“要把最好的作品献给祖国、留给人民。” 吕其明始终以9个字来要求自己的创作:“唱得响、传得开、留得下。” |
|
|
|
|
|
|
|